禅诗话劳作:劳动是一首永恒的赞歌
佛法传到中国,禅宗祖师,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,开启了佛教的农禅并重的禅门习惯,并有了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的”传统。
他们身体力行的劳动不仅让道场得以延续也僧众的基本生活保障,从而让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,普及大江南北,做出了重要奉献,直至现在仍旧有着重要的影响。佛门中也有不少禅诗,以劳动作为题材阐述佛理禅趣。
滔滔不持戒,兀兀不坐禅。
酽茶两三碗,意在镢头边。
这是唐代高僧仰山慧寂禅师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。该诗刻画了一个看似不持戒、不坐禅,却整天饮茶、做农活的僧人,体现出了仰山慧寂学禅不拘泥于形式,而在于领会禅意的思想。
乡村野趣,触目菩提。质朴的农耕劳作,也就是喜悦的禅悟境界,农耕之乐即是佛家乐。
烟暖土膏农事动,一犁新雨破春耕。
郊原渺渺青无际,野草闲花次第生。
这是南宋著名禅僧虚堂智恿所作。虚堂智恿禅师从道场和尚得法,是临济宗第四十代,曾受高丽国王延请居住高丽八年。这首诗勾画出一幅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早春耕作图,是禅师清净心性的证境。
新雨、春耕、农忙,郊原渺渺、花草丛生,一切都洋溢着活泼泼的生机,绵绵的春雨淅淅沥沥,泥土散发着淡淡的芬香。禅师完全沉浸在春意盎然的喜悦和祥和中,而没有纤毫的机心杂念。
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
心地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
这是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他也称布袋和尚,是五代时后梁高僧。手里拿着秧苗,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,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天和白云。
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,才能与道相契。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,但却是一直向前的。
弘一大师曾说,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,不惟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,即使到了佛的地位,也要常常劳动才行。
劳动可以使人养成朴素节俭的美德。这与修行的目的是非常一致的。时至今日,佛门中依旧保持着出坡作务,正是通过劳动磨练、返照自心的最好时机。平时不易察觉的烦恼,亦可藉由人我交集,磨除内心的执著与习气。而对于人的修养来说,看重和参加生产劳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。
《四十二章经》云,得人身、具六根、生中国、值佛世、闻佛法等等,都是希有难得,唯有福报具足才能成就这些因缘。劳动也能增长福报,在修行的旅程中,福报如同燃料,有了能量才能前进,不愿弯腰劳作,志气再高、愿心再大,少了动能也只能望洋兴叹。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fojiao5.com/xuefo/rensheng/527.html
常怀惭念能生善,常具愧心可止恶
印祖有一笔名“常惭”,一生自称“常惭愧僧”。常思己过,对不起自己叫惭,对不起别人叫愧。印祖说,“抱着惭愧二字,可作入圣阶梯[详细]格局越大越不纠缠,智慧越高越不贪婪
格局越大越不纠缠
真正有大格局的人,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,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,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,升华自己身上,心[详细]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大福报?
善信问:
阿弥陀佛!顶礼师父!如何知道一个人有大福报?
觉火法师答:
阿弥陀佛!福有三种:持戒福,布施福和修定福。
这三点都具备了,说明福报深厚。哪怕[详细]修行人要远离骄慢,莫曲意逢迎
人们常常慨叹世事艰难、人心不古,其实娑婆世界就是如此,故名“堪忍”,要出离就必须坚决地去除所有习气烦恼。
《佛遗教经》中,佛陀教导弟[详细]怎样才算修行?不起烦恼便是修行
修行的方法,是勤修戒定慧三学;修行的目标,是熄灭贪嗔痴烦恼。因此,若能做到烦恼不生起,便不用著意于修行的细节,这种以目标为本而提倡“一日不起烦恼[详细]禅诗话劳作:劳动是一首永恒的赞歌
佛法传到中国,禅宗祖师,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,开启了佛教的农禅并重的禅门习惯,并有了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的”[详细]修行人很难通过的考验——在枯淡处
我们的六根有一个习性,好像总是处在饥饿状态,总想看点什么、听点什么、吃点什么、摸点什么、想点什么,它好像永远不能满足,你要不断地给它喂,这是学佛人[详细]如何观察自己的情绪?收住情绪就不会
我们都曾经听过这个故事:
在一座独木桥上,一只白羊与一只黑羊同时上桥,它们互不相让。白羊说,你给我让开,黑羊也说,凭什么我让,要让也是该你让,双方僵持[详细]梦中明明有六道,觉后空空无大千
人都会做梦。有人在梦中发了财,有人在梦中升了官、出了名,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、生了爱子等等,这些是好梦;也有人在梦中破财、遭贬、遭灾、离婚甚至被杀,[详细]一切的烦恼皆源于心,心态决定你所看
我们在世间有很多追求,但无非是为了获得幸福人生。
我们为寻求谋生技能而上学,为获得生存财富而工作,为建立情感依赖而成家,为造就健康身体而锻炼。[详细]